从2018年8月份,非洲猪瘟进入中国以来,三年的时间里楼房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和养殖模式,一直在不断地被大家反复的议论和探讨。如今我国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了非瘟疫情前的常规水平(过剩),生猪价格和利润水准也已经回落,借这篇文章来谈谈对楼房养殖以及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一些看法。
在非瘟爆发之前,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以外,楼房从来都不是一种被大范围的应用的方式和模式。以现代化的养殖理念来规划和设计楼房的项目,扬翔集团算是国内做的最早的企业之一。非瘟爆发以后,全国生猪产能缺口达到了30%-40%,生猪价格一度也超过了40元/公斤,国家对恢复产能做出了重要指示,大集团损失惨重,行业布局面临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猪行业进入了一个疯狂扩张建设的时期,资本的涌入也逐步推动了各大集团建设和扩张的速度。然而之前的环保政策和禁养区划定,土地问题使得很多地区各大小企业没办法实现诉求。
总结起来,超高的利润,政策的压力,各大小集团扩张的诉求,土地受限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楼房养殖“向空中借地”作为一种高度节省土地的建设模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代表着“楼房养猪”获得官方正式认可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行业建设楼房式猪场的节奏。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2020年各大集团规划立项的楼房猪场项目就有60多个,涉及的产能高达2024万头。可谓全国楼房项目遍地开花。楼房养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迅速传遍的全国各地。
楼房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建设和生产模式,业界对于这种方式一直在探讨。那么楼房养殖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具有的优势都有哪些呢?
楼房养殖遍地开花,各类会议的探讨和宣传,使得大家极度关注,但是楼房养殖建设只能解决拿地和用地的问题,不代表就能解决其他所有的问题。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安全高效的生产和管理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楼房养殖依然有很多需要优化和待解决的问题点:
第一,造价成本高。对于各大小养殖企业来说,最终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利润,现在国内楼房养殖的建设单平方造价成本大约在1100元左右。比起传统的平养大约800元左右,依然增加了30%以上。同时楼房养殖配套的附属设施比平养更多,更齐全,投入更高。在猪价高位的时候这些都不算是太大问题,但是猪价回落,养殖的利润水准降低,养殖企业的重点已经从抢工期,抢交付,快速扩张,慢慢转变为降本增效,注重持续高效经营的方向,楼房的造价问题也变成一个要解决的要点问题。
理性来看,楼房的单平方造价比平养高是正常。之前行业内的养殖舍是没有建设标准的,所以造价也相差很大,但是楼房养殖大家投入的更多,设计也更规范,现在行业内基本都是有资质的正规设计院来出具施工图纸,房舍建筑一般不报建的参照戊类建筑,报建的参照丙类建筑来设计,建设的标准提高了,同时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也按照钢结构25年,混凝土50年来设计。所以单平方造价高是正常的。当然了,市面上很多厂家在建设的过程中选择的合作伙伴不同,具有的经验不同,单平方造价也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企业之前就具备建设楼房的能力,通过包清工的方式单平方造价能做到900元以下,而有些大集团通过和大的施工方合作,单平方造价甚至达到1600元。总体来说,楼房建设造价和厂址选择,设计和施工工艺,合作伙伴的选择有重要的关系。不同的项目,单平方的造价差额还可以达到700元/平方。
第二,设备选型难。楼房养殖在设备选型上,给养殖企业也带来了一些难度。主要是在饲料输送系统,粪污处理系统、环境控制管理系统上。
1) 对于饲料输送系统来说,非瘟以后,饲料车都不进场,集中供料,“料留车走”,大量饲料需要从围墙区域输送到生产区。之前市面上大多都是1-2吨/小时的60塞盘,75绞龙输送系统,单条系统循环后直线米。这对于日输送上百吨的场,输送距离甚至超过400米的项目,远远满足不了使用的需求,同时饲料提升上楼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如何明智的选择适合本场的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以下表格列举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各自的优缺点:
对于现代化集约化的养殖场来说,系统的稳定性建议要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投入成本和运营管理的成本。
2) 粪污处理系统同样是面临了新的挑战。选择正真适合的排污工艺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前期的造价,后期的使用维护,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常规的解决方案以及各种方式的优劣势如下表所示:
排污系统设备的选择也要兼顾后期的粪污处理工艺,也是一个综合考虑的过程。比如后期如果要做化肥厂,前端V刮板会十分便捷固液分离,但是很容易粪污穿层,使得整个房舍的生物安全防疫等级降低。
3) 环境控制管理系统的选择同样面临的新的问题。随着非瘟爆发,国内养殖企业的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大幅度提升,标准化流程和制度也慢慢变得完善,防控等级也慢慢变得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增加了空气过滤系统,同时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周边居民投诉方面的考虑,增加了除臭系统,同时对未来有组织排放的担忧,集中排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些增加的设备和建筑模式的变化,都使得风机运行压力大幅度增加,环境控制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变化。之前行业内风机运行工况大多都是25-37帕运行,现在如果是高效空气过滤加上集中排风方式的线帕以上,设计参数甚至要考虑到150帕。这一类风机在畜牧业风机里是很难选型的,并且成本也高。环境控制器现在也对压力有了要求,选型难度增大,可选择性差。这也是新形势新模式变化带来的结果。
第三,防渗问题严重。楼房项目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防渗做不好。不论是水泡粪,还是V刮板,不论是加涂膜还是卷材,不同的类型项目都有出现过渗漏的情况。我们经过多次探讨和确认,造成渗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 结构自防渗没做好。工期紧,追求速度,建设过程中没有做闭水试验,一般现在建设都建议要求使用防渗等级为P6以上的混凝土,按照设计院的建议闭水试验至少要1-2周时间。但是在前两年行情这么好,大家都在追求抢工期、抓落地的情况下,有些大集团甚至只有2天的闭水试验,尤有甚者这部分必要的时间都被直接省掉了。这也是大多数房舍防渗效果差的最主要原因。“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做好闭水试验,做好修补,这些必要的时间还是要花的。等到后期真出了问题再来维护,再来修补,不仅仅是麻烦,影响生产,影响生物安全,有可能连修补都很难实现。
2) 设计及施工工艺问题。不同的设计院,不同的公司设计和施工方案都有区别。这也使得很多项目在前期的设计过程中就会存在隐患,尤其是如果设计不合理,存在冷缝,后期处理又不到位,就很容易会造成渗漏。所以设计的方式和施工的做法非常关键。
3) 行业内施工单位问题。我们见过很多施工单位对猪场不熟悉,对建设标准要求不高,也有很多是从房地产行业跨行到养殖业,对于养殖业项目缺少敬畏之心,认为猪场建设很容易,甚至有的施工方会以施工难度高为缘由,更改设计做法。施工团队的专业性以及高水平的监管人员也是行业内稀缺的。
1) 节省土地面积。这个优点是在过去几年大家推崇楼房养殖的最关键的优势。解决用地拿地的问题。
2) 生产管理,生物防控更好做。对于生物防控这一块行业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楼房使得生猪养殖密度更高,生物安全防疫压力更大。有人认为楼房的进口和出口更集中,更统一,更便于加强管理,做好防疫措施。对于生产来说,转群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净污分流这一块,楼房由于更集中,各路线设计也更加容易设计。
3) 全场物联及数字信息化更好做。更加集中的生产模式使得全场布线,联网更方便。统一的出入口也使得统计和数字化可视化更加方便。
4) 报建可能性更高。平养模式的养殖建设很难报建,房舍也不能抵押贷款。楼房由于设计施工更规范,虽然在土地性质方面依然有些困难,但是相对来说报建的可能性更高了。
楼房养殖从开始到现在即使是全国已经有这么多的落地项目和在建项目,一直都伴随着质疑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质疑,楼房在这一个特殊的时期是确实实解决了扩建所需要的最大的土地问题。尤其是南方的养殖场,在过去两年的行情下,如此高的行业利润,即使楼房的单平方造价高出这么多,依然有这么多的企业在急速的扩张和建设,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同时也是公司发展,抢占市场,战略扩张,赚取行业红利所带来的“必然选择”。
当然随着生猪价格和行业利润的回落,增效降本的经营理念下,造价成本高的特点可能会让楼房项目短期内减少,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土地,又想要继续扩大生产的地区来说,这种“不得已”的选择依然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随着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大家的施工经验越来越多,单平方造价的成本也在持续的降低,对于认同楼房建设和养殖理念的企业来讲,未来楼房养殖依然会有很大的空间。
从现行政策安全的角度来看,未来的楼房养殖可能建设高度可能不会超过24米,大约是5-6层楼。另外环保的要求,粪污处理和臭气的处理和有序排放也会是未来养殖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楼房养殖是时代的产物,迄今为止,依然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是一种创新式的模式。必将在我国生猪生产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现代化的猪舍方面可以看到不管是从房舍建设,还是设备的水平,在硬件设施这一块我们和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甚至在全场物联,数字化通讯和技术的应用这一块,我们已经超过了国外。
种猪性能提升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据显示,我国的生猪生产性能,不论是从MSY、PSY、年产胎次、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各个指标方面都落后于欧洲和美国,同时我们的遗传进展也落后。也就是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现有水平落后,进步速度也落后,差距在短期内肯定会越来越大。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主席在上次会议上提到“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国家战略的制定,政策的扶持,未来高水平,高质量的种猪场会越来越多。但是如何快速破局而出,完成追赶,这是我们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硬件设施”已经不是制约我们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高效的生产和管理这部分“软实力”是我们养殖行业下一步要重点提升的方向。现代化的养殖场规模化程度慢慢的升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和工业领域相比,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生产和管理人才在整个行业来说还是非常稀缺的。如何构建行业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我们行业,如何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提升行业内的人才数量,也是未来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会有慢慢的变多的人才涌入这个行业。当我们的“软实力”也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从养殖大国转变为养殖强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任重而道远,向我们行业内的所有从业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