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工程

“天鸽”过后一周年:记忆、感动和改变

时间:2023-09-05作者: 冷却塔工程

  2017年8月23日12时50分,强台风“天鸽”在广东珠海沿海地区登陆,中心最大风力14级(45米/秒),台风造成珠海大面积长时间停水停电,树木折损、建筑物毁坏、海水倒灌、桥梁道路无法通行。全市受灾群众64.14万人,受损房屋7074间,损坏车辆4.4万多辆,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元。

  这个53年来在珠海登录的最强台风,在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给珠海上了一堂惨痛的“自然课”。此后,包括政府、民间在内的社会各界,进一步提升了对于极端天气的防范意识、完善了台风防御的体制机制。

  纪念,是为了不忘却。在“天鸽”登陆珠海一周年之际,《南方日报·珠海观察》推出特别报道,与您一起回顾“天鸽”过境这一年,带给我们的回忆、感动和改变。

  斗门区鸡咀村,卢姐家新房子门前,田里麦浪由绿变黄,映在卢姐微笑着的眼睛里。去年遭受“天鸽”袭击,卢姐家唯一的居住房被夷为平地。四个月后,在鸡咀村爱心房援建竣工移交现场,卢姐接过钥匙,笑容久久停留在这名46岁的农民脸上。

  卢姐明亮整洁的新家,定格为“天鸽”创伤愈合的缩影,也成为人类对台风记忆中动容的一幕。这一年中,这种变化在珠海每个角落时时发生。

  今天的珠海,街道上,一年前的遍体鳞伤已经愈合,偶尔能在树木的新芽中看到当初的痕迹;村庄里,损伤的房子被修缮如初,鱼塘塘基更加厚实;园区中,企业的生产线自如运转,丝毫看不出昔日的慌乱;政策纷纷出台,引导这座城市走出灾害阴影,科学应对台风。

  破损人行道修复了,台风吹倒的灌木补种好了,主干道绿化工程更靓丽了……“天鸽”过去一年后,珠海恢复了海滨城市的宜人风景,被台风重创的情侣路焕然一新,海边绿化景观陆续更新,植被的选择和布局也更看重防风抗风。

  位于情侣路旁的海天驿站,原有的绿化植被破坏严重。台风后,海天驿站的整体改造采用了更现代的整体设计。原有较高大的乔木被改为宽敞、通透的草地,增设了总长约290米的临海栈道,环绕整个驿站。此外,驿站内所有园路均使用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绿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绿地率达73%,以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如今,珠海更加重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环境提升,强调抓好城市风貌管控,营造舒适美观、富有特色、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空间。

  桂山岛是受灾地区风力最大的地方,“天鸽”登录时风力达到罕见的17级,包括海星木棉客栈在内的海岛旅游遭受重创。一年过去,经历了重创的海岛民宿活力重启。“我们把原来的木栏杆换成了混凝土,还打了很深的地基;户外的桌椅板凳也由防腐木换成了砖混凝土;单层的门窗玻璃换成了双层,凉亭、立柱全部换成了钢结构来承重。”海星木棉客栈老板余龙飞介绍,客栈修复后,今年第一季度游客比往年增加了一成。

  在“天鸽”登陆的金湾区,机场路是当时的受灾点之一。今年,机场路(金湾路)绿化美化提升工程让这条道路焕然一新。截至目前,6.4公里的示范段工程已完成了90%的土建工作,预计今年9月30日前将完工。

  美化后的机场路(金湾路)包括自行车道、跑步道、路道三种,路面铺设纳米透水沥青及大理石材料,管网采取雨污分离模式,并接入市政管网。此外,还配置了石凳、书吧、球场、运动沙滩、体育设施、儿童乐园等便民设施,绿植则选择具有抗台风属性的乔木,兼顾美观和实用。

  不少人还记得,去年“天鸽”引发的海水倒灌时,珠海一支民间潜水志愿队在参与地下室救援时的“英雄背影”。如今,这支民间队伍已正式纳入珠海应急指挥中心的救援“正规军”。

  8月13日,珠海主城区首支三防潜水专业队成立,这支队伍由香洲区三防办与珠海应急志愿者服务支队海阳水下救援中队共同组建,可供调配的专业潜水员人数超过30名。

  “今年,预计珠海沿海将出现3-5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10月份之前将有1-2次灾害性风暴潮过程,潜水作业事关重大。”香洲区三防办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潜水队将协助承担涉水、涉海设施险情排查、抢险救助及常态化的专业维护、维修等事务。“若出现突发险情,可实现潜水员及抢险装备两小时内到现场,第一时间抢救受困群众。”

  救援之外,灾前防御工作务必更完善。今年汛期到来之前,珠海启动了汛前防汛备汛安全大检查,并在6月底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防汛防风演练。

  “6月28日,今年第十三号台风海特(超强台风级)将在香洲区沿海区域登陆,预计对民众造成严重影响。”珠海市三防办发出模拟信号,全城20多个单位400余人旋即开展一场“生死两小时”的抗风行动。

  受灾群众转移,片区或重要用户停电,应急通讯中断,建筑物地下空间防御,城市内涝处置……演练过程中,室外实战与室内桌面推演齐头并进。“天鸽”中暴露的水电通信、地下空间防洪排涝等问题,在此次演练中均有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演练中加入了“灾害情景模式”。例如,在临海小区预设抢险物资,演练风暴潮倒灌时抢救受灾群众等。这也是珠海首次采取场外“无脚本”形式,不打招呼,不预置课题,随机检验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真实的防灾防风提供经验。

  除此之外,在预报预警方面,珠海也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提升海洋气象监控能力,以防范风暴潮这一引发海水倒灌、多地被淹的“罪魁祸首”。

  今年初,风暴潮灾害预警系统被列为十大民生实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珠海市气象局已顺利完成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已确定全市7个风暴潮潮位监测站地址,潮位监测设备的安装、软件系统的建设也已陆续展开,检测设备将在10月中旬提前投入使用。

  “如果你注意仔细观察,会发现海边的植物和以前不大一样了。”情侣路管养单位、正方市政公司总经理张有文说,“我们从植被选择、空间排布上,都更看重防风抗风。”

  以海天驿站为例,原规划较高大的乔木重建时被改为宽敞、通透的草地,植株则改成了防风能力更强的棕榈科乔木类的银海枣、老人葵、蒲葵、散尾葵等。“绿地周边养护栏也改为麻绳与矮木桩结合的围蔽景观,不仅将情侣路的绿地与海天连为一体,视野更加开阔,也比先前更抗倒伏。”

  不久前,珠海市智慧海洋气象服务平台正式获批建设,市政府将统筹安排1356万元,建设包括智慧海洋气象服务系统数据库体系、珠海市台风网服务子系统等在内的六项内容,填补外海气象监测预警补空白。

  此外,珠海市气象局还购买到网络化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系统技术服务,为精准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救灾复产结束后,珠海立即启动防汛、防旱、防风——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根据去年出台的《珠海市三防系统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珠海将建立和完善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三防责任制,市、区、镇(街)各级各部门将明确各级各类三防责任人,并将三防组织架构延伸至村居。

  这是珠海三防系统首个标准化建设实施计划,主要对市、区、镇、村四级三防及市三防主要成员单位在组织架构、责任体系、工作预案等8个方面建设内容和标准,提出更详细的要求,力争通过开展全市三防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提升珠海水旱风灾害应急和风险管理能力。

  今年6月,《关于全方面提高防汛防风能力工作方案》出台,提出健全完善三防工作机制,落实好整治一批水浸黑点,修剪一批园林绿化树,清疏一批雨水管网,全方面检查一次临险人员,购置一批三防物资的“五个一”专项行动。用5—8年时间,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标建设,全方面提高珠海防汛防风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应对水旱风寒灾害的能力,《珠海市防汛防旱防风防寒应急预案》日前正式印发。在这份长达3万字的应急预案里,包含了预警、应急、保障、救灾、复产等各个阶段该怎么样应对的工作指引。有关预案的演练内容被明确列入其中。

  根据部署,由市三防办负责组织本预案定期演练,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次。演练方式根据真实的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如果出现洪水、暴雨、干旱、咸潮、台风、寒冷等自然灾害以及次生衍生灾害等,能最大限度保障珠海人的安全。

  记者还了解到,珠海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珠海市自然灾害救助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已完成意见征求和法制审查,进入报市政府申请审批阶段。

  “一年了,愿灾情不再来,祝珠海更美好。”8月22日,有网友在朋友圈留言写道。

  大雨初歇,天气清凉,情侣路边的游客多了起来,纷纷拍照留念,场景充满诗意。“天鸽”过境一年后,这座城市的气质中多了一丝从容和沉稳。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多人很难想象,一年前的今天,在史上最强台风“天鸽”和尾随而至的“帕卡”袭击下,珠海面临的巨大考验、人们紧绷的神经,以及它给整座城市带来的重创。

  鲜明对比的背后,是城市防御应急体系的建设和无数人的付出。一年前,防灾抗灾时的果敢勇毅、复产重建时的同舟共济,让这个城市既显力度,又有温度。一年后,让这座城市更添一份魅力的,是台风过后的反思和有所作为。

  每一场台风都是一场考试,既检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担当和智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千头万绪,防御制度的完善、设施物资的齐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的落实到位……要使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高,必须落细落小落实各项措施。只有牢固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把功夫下在日常、下在经常,才能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也只有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不怕十防九空,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上周,今年第16号台风“贝碧嘉”在珠海近海徘徊而过。面对记者的采访,香洲区一个小区的物业负责人说起应对台风,显出了超高经验值。“台风快来了,我们多准备些沙袋,地下车库一定要保护好,配电房什么的都在那里。”

  有市民和记者说,如今台风来临之前,各政府公众号、媒体都会有非常齐全的信息,从积水路段分布到台风实时情况,再到各种防御指南,系统指引加上科学准备,珠海人俨然成为了半个防风专家。

  从容,不仅体现在城市面对台风的心态,更折射出一座城市发展的力量。面对台风,永远都会有值得加强完善的地方,需不断总结不足与教训,以应对未来可能更为严峻的考验。珠海,在“天鸽”远去的记忆中恢复往日的宁静,也时刻准备着,抗击下一个台风。

  在“天鸽”过境一周年之际,曾经的重灾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受灾村民的生活过得如何?企业是否完全恢复元气?近日,记者对五个一年前的受灾点进行了回访。

  沿着情侣路南路一路向北骑行,途经海滨泳场、珠海渔女抵达香洲码头,一路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美不胜收。

  “这边太美了!海边又干净又宽阔,人行道设计很人性化。”一位游客对记者连连称赞,他不知道这里一年前曾被台风“天鸽”摧毁得体无完肤。

  “天鸽”过境,海水掀起数米高的海浪,并漫上道路,致使情侣路交通一度瘫痪。道路两旁的树木被吹倒甚至连根拔起,海边的大理石护栏也被海浪和狂风损毁。受损严重的香洲码头,数艘游艇和轮船被台风吹上岸,数十辆小汽车被卷入海中,待到退潮后才露出车身,整个码头一片狼藉。

  作为全市最耀眼的城市名片,受灾后的情侣路让珠海人心痛不已。台风过后,情侣路整治提升工程迅速展开。规划、管养、建设,从内到外,情侣路旧貌换新颜,为市民及游客带来了更加舒适浪漫的体验。

  沉降错位、断裂破损的路面焕然一新。据建安集团工程师陈志海介绍,全新升级改造后的路面采用10厘米厚的混凝土垫层,5厘米厚的芝麻灰烧面花岗岩铺装,保证铺装表面平整坚固、舒适耐用,并在道路靠海一侧作了砂浆斜坡的保护的方法,防止海水对路面的侵蚀。

  海边绿化景观也陆续更新,绿化带上绿草青青,高大挺拔的老人葵、大王椰随风摇摆,从植被选择、空间排布上,都更看重防风抗风。

  受损严重的香洲码头停车场也得到加固,记者在现场看到,被漆成银色的防护网底部不仅重新用水泥加固过,背后也采用了方管支撑,整置也比先前更远离岸边。

  在进一步规划中,香洲渔港将被改造成一个高大上的游艇港。改造完成后,香洲渔港将变身为珠海城市地标,成为珠海市民的文化旅游休闲中心。

  几天前,一群来自广东省乡村摄影协会的摄影师走进了三板村。晨曦中,他们用镜头探寻着水乡之美。

  一年前,“天鸽”在金湾沿海地区登陆。位于金湾区红旗镇的三板村,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树木倒伏,房屋损毁,水产养殖也遭受重创,一时间满目疮痍。

  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三板村。村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道旁一望无际的鱼塘倒映着蓝天,赏心悦目。与去年台风后的景象,可谓天壤之别。

  在村委会门口的商铺里,记者遇到了邱女士。去年,她家在村委会旁边租住的房子被台风损毁。邱女士和记者说,房屋被毁后,村委会帮助邱女士一家搬进了村集体刚刚建成的商铺里,还免了她两个月的租金。

  “天鸽”过后,三板村因电力设施损坏,大量鱼塘增氧机无法运作,致使部分鱼塘出现死鱼。村委会副主任吴带有和记者说,为减少养殖户损失,政府对养殖户给予了每亩300元的灾后复产扶持金,并对电力设施进行了大幅改造和提升。

  据了解,原本三板村不少鱼塘的电线由私人拉设,供电可靠性很难保证。去年“天鸽”过后,在电力部门全力支持下,三板村不少电线杆被加固,许多鱼塘都换上了新的电线。

  台风暴雨造成的水浸也曾是三板村的老大难问题。为防止水浸,三板村不少道路被填高。一个全新的泵站也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防灾意识大大加强了。上周来袭的“贝碧嘉”虽未登陆珠海,但三板村人都严阵以待。记者回访时看到,不少鱼塘边上还密密麻麻码着沙袋。

  “贝碧嘉”远离珠海后的早晨,邱女士9岁的儿子突然在床上惊醒:“妈妈!我们快去村委会的庇护中心吧,奶奶已经先过去啦!”实际上,此时的台风威胁早已远去了。

  从珠海大道一路向西,刚到斗门区白蕉镇新沙村,就碰到有工人在鱼塘收网捕鱼,这是新沙村的拳头产品——白蕉海鲈。村党支部书记梁炎明兴奋地说:“今年,我们的海鲈卖到11元一斤,一亩鱼塘可以产出1万斤白蕉海鲈,价格和产量同比去年都涨了不少。”

  白蕉是斗门水产养殖的重镇,新沙则是白蕉养殖业的重点区域。一年前,新沙村的鱼塘遭受了“天鸽”带来的惨烈破坏,“电杆倒置、折断,电线断裂,电表浸水,一片狼藉。”梁炎明回忆说。

  供电线堪比鱼塘生存的“生命线”。风灾过后,新沙村养殖户面临“鱼塘缺电供氧,自备的发电机也陆续发生故障”等破坏性难题。

  救灾复产及时推进,白蕉镇在灾后即开通了24小时热线电话,为养殖户寻找“发电机”。灾后第4天,已有200台发电机从各地运到白蕉,第一时间为养殖户鱼塘供电增氧、抽水。最终,白蕉镇发生“死鱼”现象的鱼塘面积未超过1000亩。

  “2017年,我们村集体纯收入11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523元,比上一年还上涨了。”梁炎明说。

  当下正是白蕉海鲈收成的季节。如今,在养殖面积达到3500亩的新沙村,收鱼、卖鱼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鲈鱼越养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大家的防风意识也强了。白蕉镇辖区内拥有9万多亩鱼塘,水产养殖重点区域广大。但田间低压线路密布交织,且这些低压变压器、电线杆、电线由于养殖需求均暴露在地面,与城市社区地埋式的电网相比,它们在台风面前更脆弱。

  “今年我们组织相关养殖户储藏了预备电线和发电机组,以防万一。”梁炎明说,还准备进一步升级鱼塘的硬件设备,并组织学习临时架设低压线以求最快通电的办法。

  鱼塘里增氧机不停运作,喷射出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现金光。从田间小路漫步前行,不时会跟低飞掠过的蜻蜓打个照面。近处闻着花香,远处则是鸟鸣。记者走进位于高栏港区平沙镇大虎社区的绿手指份额农场,一幅田园风光画卷展现在眼前。

  一年前“天鸽”过境之后,这里遭受重创,农舍倒塌、农田被淹,农场几乎全部被毁。“你现在看到的建筑,大多数都是台风后新建的。”绿手指农场创始人邹子龙指着远处的蔬菜大棚和鸡舍说道。

  “天鸽”的17级强风给绿手指农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损失。“光是养的鸡就死了1万多只,设施和农产品的总经济损失超过800万元。”邹子龙说。

  北京大学毕业的邹子龙是珠海有名的“高学历农民”,他迅速组织并且开展了灾后自救。

  由于农场采取家庭预付份额费用的经营方式,“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在台风发生后,我们发起了救灾众筹活动,短短两天就筹集了200万救灾资金。”邹子龙说,通过预售方式,农场再卖出了200万元的产品。“有的消费者甚至一下订购了5年的预售产品。”

  这笔资金为农场注入了活力。“天鸽”过后不到百日,农场已完成重建,基本恢复生产。“在去年20亩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亩,用工人员也在增加,目前整个农场已有近百人。”邹子龙透露,今年上半年,农场产量同比增加了四成,经营销售额达到600万元。到今年7月份为止,农场在台风中的众筹款项已全部还清,员工获得了分红。

  回头看这段经历,邹子龙也颇为感叹。“在以往的传统年代,台风对农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也是难以修复的。如今,只要能合理地处理危机,反而能走上新的台阶。”据介绍,通过众筹和预售等深度互动方式,农场吸纳了一批新的粉丝,“台风后的消费者基数增加了约40%”。

  搭上观光车,从沙滩出发绕岛一周,一饱东澳岛的秀丽山水。得知记者此行目的,观光车司机郭善福有很多话想说:“这一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去年满目疮痍,现在你看看,到处都是美景。”

  “当时,台风像发疯的猛兽一样,像要把整个海岛吞噬。树木、门窗甚至屋顶都被大风掀起,在空中乱舞。整个东澳岛仿佛末日大片里面的场景一样。”郭善福回忆道。

  “我驻岛已经有31个年头了,这么猛烈的台风还是第一次遇到。”东澳岛卫生服务中心院长蒋邦琨也记忆犹新,“当时受损最严重的是岛上卫生服务中心的楼房,楼顶、窗户和基础设备几乎都被掀了。台风后,我们被迫转移到临时搭建的医疗中心里,24小时轮流值班负责伤员的救治。”

  如今,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受损建筑还在重建中,而岛上其他基础设施和建筑都已基本复原。“景区保洁、道路美观力度也不断加大,各种硬件设施都在逐渐完备,东澳岛比天鸽之前更美了。”郭善福说。

  这一切并不是特别容易。万山镇政府有关负责的人介绍,为尽快恢复以天然生态著称的海岛风貌,政府择优木、良木、名木来套种补植,在确保恢复生态绿景的同时,逐步提升海岛树木经济价值及品种多样性。如今,岛上套种补植工作已全部完成,部分重点保护区域更采取了严格的封山育林措施,海岛生态环境逐步提升。

  同时,统筹全岛风貌,对地理位置独特、观景角度绝佳的地点做修复改造。目前,环岛路景观提升项目已经完工,新建的观景平台、观海凉亭、休憩驿站等设施丰富了环岛游玩乐趣,“一湾两岸”项目、海韵公园等项目也相继动工推进。

  遭遇极端天气时,海岛交通系统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目前,东澳岛客货运码头建设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预计年内可完成全部建设。此外,东澳岛停机坪建设也在加快推进。

  “希望通过岛陆运输多元化发展,提高岛陆交通应急能力,在海航无法正常运作的时候保证人员、物资的转移和输送。”上述负责人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志远 梁涵 潘晓晨 林郁鸿 曹丹龄 董谦君 何丽苑 黄鹤林 沈梦怡 见习记者 王韶江 刘艳婷 郑慧梓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