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死之事,深谙事物发展规律的毛主席一直看得非常淡然。然而作为一个带领四万万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领袖,毛主席对全国人民的意义绝非一般。
在毛主席去世后,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瞻仰毛主席,许多同志付出了巨大且不为人知的努力。
1963年,罗荣桓元帅去世。毛主席知道消息后心情沉重,在参加完罗荣桓的追悼会后,他连续好几天吃不好睡不好。
过了几天,毛主席心情还是烦闷,他找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吴旭君,聊起了关于生死的话题。
聊天中,毛主席谈到了自己母亲去世的事情,吴旭君也说到了自己亲人去世的事情。在谈话的最后,毛主席很认真地表示,希望年轻的吴旭君不要走在自己前面。
吴旭君听完这句话,不知道怎么来回答。毛主席平常很少对身边的人严肃,但却在关于死亡的问题上认真起来。
在第二天,毛主席再次和吴旭君谈起了这一个话题。毛主席表示,自己死后要火葬。因自己的遗体如果存在,对人民群众是一种负担。
吴旭君听了这些话一时间难以理解,也不知道该回答什么。为了缓解气氛,毛主席表示在他的追悼会上,你们可以穿得花花绿绿地庆祝。
因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无论谁离世,都是完成了自然规律,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毛主席随后还透露,早在1956年,毛主席等人就签订了一份火葬的倡议书。
毛主席的生死观,体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唯物主义者的本色,对普通人而言,这份生死观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堪称伟大的一生。在收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后,在迅速召开政治局会议。
在会上,政治局确定了首先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然后再让社会各界进行吊唁的方案。除此之外,政治局还决定,给毛主席造水晶棺,以便让全国人民都能瞻仰毛主席。
中央作出永久保存遗体的决定,这虽然违背了毛主席本人的愿望,却是一件值得赞赏的好事。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创立者,人民的救星,他早慢慢的变成了中国革命的标志。
毛主席身体和他的思想一样,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可以瞻仰毛主席,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愿。
要做好遗体保护工作,时间和医学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会议结束的凌晨四点,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和医学博士徐静就已经到达。
见到二人后,首先向他们宣布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然后说明了对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要求。
徐静当时刚从唐山震区回来,大脑还没有正真获得休息,就被毛主席去世这一惊天的消息震惊到了。知道时间紧急,等徐静回过神来之后,就问她:“有什么要求可以提?”
徐静用力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在经过思考后,她提出了需要先看看毛主席遗体的情况、召集专家研究遗体处理方案、要准备相关药品和器械等条件。听完后,全部答应了徐静的要求。
时间不等人,在离开后,徐静立即向领导作了汇报,并迅速召集相关专家研究此事。领导让徐静为小组领导人,并带上有关人员和器械药品前往。
9月10日早晨,徐静等人到达。当时在主持会议,在看到徐静之后,打断会议原有进程,听取了徐静等人的方案。
在听完徐静的方案后,表示认同。在方案同意后,徐静、张炳常、陈克铨三人就开始了遗体处理工作。
遗体处理工作的要求十分细致,周围的环境要保持高度的清洁,房间内所有的地方都要经过消毒,连手臂的姿势都要经过请示。
为了争取时间,三人连饭都没吃,开始了工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工作,终于完成解剖。为了遗体的长期保存,在解剖完毕后必须注入大量的防腐液。
在注入防腐液后,遗体产生了肿胀现象。肿胀现象引起了徐静等人的紧张,许多领导也为此感到担心。长期与遗体打交道的张炳常却不慌张,他说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在24小时内,遗体就会消肿。
不出张炳常所料,遗体很快有了明显的消肿,整个遗体处理工作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为了获得毛主席遗体的第一手资料,徐静等人坚持不下班,一直守在遗体旁边做着记录。事实上,这些记录对之后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从9月11日开始,毛主席遗体被移入人民大会堂,开始接受群众的吊唁和瞻仰。在吊唁过程中,人民大会堂开启了所有的冷气设备。
许多来吊唁的人,都冷得没办法忍受,很多人都需要带上大衣。对于遗体保护专家来说,只开冷气是不够的。
因为人来人往,总会带上热气。在11日当天,吊唁现场的哀乐是由军乐队播放的,这些乐器也会散发热量。在专家和领导一致商议后,现场撤掉了哀乐,控制了灯光的总量。
众所周知,腐化是一种氧化运动,隔热不隔氧,也没法取得应有的防腐效果。专业的人建议,要给遗体装上一个有机玻璃罩,并在内部装上冷却系统。
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响应,在接近17天的吊唁期间,毛主席的遗体受到了应有保护。
在吊唁期间,其他部门也没忙着。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毛主席纪念堂的筹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除此之外,水晶棺的研制人员也开始集结。
吊唁活动结束后,毛主席遗体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护送离开,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到达“769”后,遗体迅速被浸泡在特殊的药液中。这种特殊的药液由专家配置而成,这种药液参考了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所用的药液,有着极强的防腐功效。
随着遗体暂时放入“769”,那水晶棺的研制工作就真正开始。当时接到制造水晶棺命令的是北京玻璃总厂。北京玻璃总厂为了做好水晶棺的研制工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厂长肖秧同志带领。
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中央把全国的玻璃厂都调动起来,让肖秧调配。肖秧把工作作了分工。
让负责生产玻璃石英的605分厂负责水晶棺的主体制造,上海的新沪玻璃厂和锦州的115厂负责水晶棺底部和侧板。
党中央给水晶棺制定了尺寸和要求,而且全程要求保密。对于605分厂来说,水晶棺2.4米的长度和1米的宽度并不是问题,然而只有30毫米的厚度在当时是个技术大难题。
为了做出符合厚度的水晶,技术人员用传统的方法做出了一块长宽达标,但厚度只有10毫米的水晶棺,因为厚度不达标,所以不得不再次返工。
在反复试验中,优质的海南天然水晶已经被消耗殆尽。然而在第二次试验中,试验品充满了气泡和瑕疵。眼看着10个月的工期日益临近,这边技术问题还没有突破,肖秧等人陷入惆怅之中。
在研制工作陷入困难时,605分厂一位叫徐兆彩的师傅通过思考,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工艺。徐兆彩的方法很简单,把原来的制造工艺拆分为“打砣、模压、拼接”三大部分。
在徐师傅的计划中,打砣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打砣机如果只有少数的高温,根本没办法让水晶粉均匀地喷洒。
水晶粉均匀后,再用氢氧火焰燃烧,让水晶粉结成水晶砣,这种水晶砣比传统工艺,其形成的水晶面积要多出数倍。
此外,在拼接工艺上,工人们更是付出了努力。拼接现场不允许有任何的其他杂物,而且要用特制的火焰进行燃烧。
在1976年的寒冬腊月,工人们经常穿着防热服一干就是一整天,干活期间,任何一个人都是大汗淋漓。就这样,工人连续奋战了十个月,没有人休过一天假。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徐兆彩师傅的贡献生动地说明了这一个道理,在攻关技术问题时,专家虽然掌握着权威,但处在一线的工人往往更有发言权。
在水晶的材料上,由于海南水晶已经被用完,就地选用了江苏的东海水晶。后来发现,东海水晶在各项指标上并不逊于海南水晶,而且在透明度方面,东海水晶的透光度更佳。
在完成水晶工艺的攻关后,水晶棺的整体很快被制造出来。水晶棺最后被送到北京,由中科院的化学专家和光学专家进行粘结、镀膜等工艺的制作。
水晶棺制造完毕后,怎么样保持水晶棺温度的恒定,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水晶棺温度稳定的研究工作由吴阶平主持,湖南医学院的王鹏教授作为他的技术助手。
两人带领科研团队,一边讨论方案,一边做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液态和气态相互结合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是,在群众瞻仰毛主席遗体时,把遗体放置在气态中,在其他时间,遗体放在液态中。
此外,在水晶棺中,还放置冷却系统,灯光系统为冷光源。所有灯光和仪器自动化运行,这既能节省人力,也能精确地保障棺内各种参数的正常。
方案得到了的认可,但是如何不让棺内遗体变形,如何及时排出棺内产生的热量,都是一个大问题。
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半导体制冷的技术,恰好当时年仅25岁的罗继杰正在和导师研究这一个项目,有关部门知道后,就找到罗继杰的研究小组,说明了当前的任务。
罗继杰和导师们在接受任务后,认真地进行了论证和试验。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确定了方案。
在计划中,需要在毛主席遗体的头、腰、脚等几个部位下面放置制冷堆,然后再用变压器进行冷热交换,进行棺内外的热量排放,以维持棺内温度。
在进行操作时,由于只能进去一个人,导师们经过商量,把任务交给了虽然年轻但手脚轻快的罗继杰。
为了圆满达成目标,罗继杰和导师们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反复的练习,直到形成身体的自然反应才做相关操作。在出发前,导师们还是特意叮嘱了罗继杰,让他一定要冷静沉着。
在某天的凌晨3点,年轻的罗继杰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开始安装和调试相关的温度稳定仪器的工作。
罗继杰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深呼吸一口气,开始了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告诉自己,一定要按步骤,一定要冷静。
罗继杰从凌晨一直工作到中午,但是从早上开始,棺内的温度依然没下降。罗继杰有点心急了:“难道有问题,我的操作哪里错了吗?”
罗继杰担心地度过了一个上午,却还是找不到问题。直到下午的时候,仪器上的温度指针终于降了下来,这说明棺内的冷却系统开始起作用了,罗继杰此时才放下心来。
此后罗继杰就在毛主席纪念堂继续观察了一周,发现棺内温度一直在规定范围内,他才彻底放下心来。
经过无数人的日夜辛劳,毛主席纪念堂终于在1977年七月份开放。作为毛主席保存遗体的有功人员,相关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工人被特许近距离参观毛主席的遗容。
在毛主席去世后,全国各行业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大家如此听从安排,如此努力的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毛主席的遗体得到保护,并让中国人能永远瞻仰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