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

我在日本做开发学到点东西

时间:2023-09-11作者: 工程技术

  从房屋设计到建房再到交房,日本的房产开发有一个非常成熟的体系,而拿到手的日本房产也让人安心。这个体系的好处在于:严谨、认真,以及可预见性。日本人是怎么抓整体工程,又是如何顾及小细节?文章作者曾在日本做过开发,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亲力亲为。来看看他的经验分享。

  ◎作者 黄王杨不分 ◎来源 真叫卢俊(zhenjiaolujun0426)已获授权

  在中国抗击此次疫情初期,在那个艰难时刻,这些来自日本援助物资上写的诗文,为我们传递了共情与支持精神,她所折射出的文明之光,令人动容。

  我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因公司业务关系,频繁前往日本大阪和京都,进行民宿和酒店项目的落地拓展工作。

  现在项目已进入建设阶段,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有些心得与体会,在这里跟大家说说。

  甚至于,有着“玉扇倒悬东海天”美誉的富士山,山体中最关键的山顶部分,也是归属山脚下一家叫“浅间神社”的。

  日本进行土地交易,首先要熟悉日本的专项法律和法规,其中较为重要的是一部都市计划法。

  同时,也要梳理清楚,你准备项目落地的地块,牵涉多少产权人。因为在日本,这类地块的买卖大多数都是由个人发起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比如你有意向的地块,恰好分属多个产权人,那怎么知道这些产权人的出售意向呢?这就涉及土地交易过程中一个重要参与者,“不动产中介”。

  土地买卖,几乎都要依赖于中介在其中的牵线搭桥。中介出面,分别跟买家和卖家协商,摸清地块基本状况,传递信息,协调价格等等。

  目前日本市场不动产中介的佣金标准是:买卖双方,各支付交易金额的3%。我们的土地收购过程,就是委托了在日本学习、工作生活近二十年的Z先生。

  再有,日本和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采用土地所有权与建筑物所有权分离制度的国家。在土地购置过程中,如果土地权和房屋产权分属不同的所有人,就要分头协商。这种情况,多见于父子、叔侄等等关系。

  我们在日本开发的项目,体量比较小。一个项目地块,所涉及产权人也就十几家。

  那种大面积的土地出让,比如城中城改造或城郊结合部建设,是否有其他交易方法,是否有类似我们国内“一级土地开发”的城司,我尚不得而知,希望各位网友补充。

  项目地块交易完成,你就要拿着交易有关的资料,比如合同、协议书等,去“市役所”(相当于国内的市政府)下属的土地局,进行地块相关联的内容更详尽的查询。

  比如“容积率”、“建蔽率”、“限高”等规划指标,还有是不是有历史风貌特别保护要求等等。

  这里的“容积率”的概念,与我们国内基本一致。比如上图中容积率400%,以100平方米土地面积举例,就是规定建筑物总面积不能超过400平方米。

  上图中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建蔽率”80%。我们仍以100平方米土地面积为例,就是规定底层建筑面积不能超过80平方米。

  这个指标是用来控制改区域内建筑密度的。因为日本的“一户建”(独院住宅),多为木质,若不遵守建蔽率标准,一旦失火,很容易烧成一片。

  委托设计过程中我发现,设计费用普遍要高于国内。我们目前落地的两个酒店项目,设计费都在2000元/㎡左右。

  当然,设计委托的内容跟国内不完全一样。除了建筑、装饰设计外,还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设计方会拿着业主方的设计委托书,去“市役所”有关部门沟通办理项目报批事宜。这些服务,还会包括项目前期开工手续,酒店申请经营执照,直至酒店正常开业。

  我们国内,设计方作为“五方责任主体”之一,虽然也参与工程的过程监督和验收,但更多时,更像是一个签字环节。

  全程跟踪验收水电工程、钢筋绑扎、钢结构、装饰工程等隐蔽项目,他们都会亲自去现场查看,认可后把验收资料交到市役所有关部门,再由其指定的下设检查机构,进行过程验收。

  在日本,是没有“监理公司”这一角色的,这部分工作一般由设计方来完成。设计师做工程监理的一个好处是,他对设计意图、设计规范、法律和法规都非常清楚。

  首先我感觉,日本的主创设计师,年纪普遍偏大。比如我们的两个项目,主创设计师分别是75岁和78岁。

  这背后,除了日本是一个老龄化的国家因素外,也跟日本设计师的头衔终身制有关。这些年长的设计师,阅历丰富,获奖的项目多,对业主方比较有说服力。

  再一个特点,日本设计行业,那种综合性的设计院不多,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设计事务所。资深的设计师,学生众多,师生合作成立事务所或者工作室承接设计任务现象较普遍。

  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展开,一般委托到一家“建筑师事务所”即可,他们会统筹结构、钢结构、机电设施等有关专业事务所完成设计任务。设计成果,要拿到专门的建筑审核部门。

  审核工作依据是《建筑基准法》——这是一部连细小的技术基准都包含在内的法律。

  审图主导方要么是官方的“建筑主事”,即技术性官员;要么是被认定为“公平而公正的民间机构”。两者颁发的审核认定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出于好奇,我侧面也打听了一下设计师们薪资待遇情况。对于刚刚入职的设计师,研究生学历,月薪大致在税前人民币1.5~1.6万元,一般每年会有两次奖金。

  对于日常一碗面价格,也要人民币佰元左右的消费水平来说,这个工资水平不能算高。

  但作为我个人,还是比较关心日本普通民众对待房子的态度。从我接触到的日本同事看,他们对待房子的态度,跟我们仍旧是有些差异。

  大部分日本本国人,在经历过二战战败,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停滞后,不会把购置房产作为保值增值的手段。也不会像国内,“用足杠杆”、“以房养房”去投资。

  他们似乎不需要购置更多的房产,只要有一个较为贴切的一个居住寓所就可以,“房住不炒”,是主流。

  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或者负利率,这让他们存钱变得很不划算——存银行的钱是要另外缴纳保管费的——还不如买房。但总体上,意愿不强烈,没有旅居日本的国人表现的迫切。

  在日本购置开发商的房产,正常的情况下,申请购屋时都是先交人民币0.5~1万元的保证金,这个保证金,签约之前均可退。购房合同签约时,要支付20%比例的房款。其他款项,直到竣工验收交房时,购房者才会付清全款。

  另一种是通过不动产中介购置。不需要保证金,但要支付房屋总价3%的中介费。签约时也是付20%比例的房款,竣工验收交房时付清全款。

  另外,日本购房面积都是户内净面积,直观明了,没有国内所谓的“得房率”、“公摊面积”这一说。

  我因为孩子正好是在小升初和初中即将进入高中阶段,所以也留意了一下日本是否有“学区房”的概念。

  同是东亚国家,日本当然也很看重教育。但日本孩子,小学阶段很轻松,初中也比较轻松。高中会稍紧,但也远没有我们国内孩子们学的这样“凶”。

  这些中小学阶段,日本校内反而更重视体育、活动拓展能力的训练。直到大学之后,学业、课业的负担会比较重。

  通过跟日本同事的接触,觉得中日这个差异,可能跟所谓“成功学”的认知差异有关吧。

  日本对“成功”的认可标准,更宽泛、更包容。并非是进了985,才算学有所成;并非是“福布斯”,才算出人头地。

  比如那位出生在沈阳有着中国血统的新津春子。她在“东京羽田机场”从事了21年的保洁工作,使得这个76万平方米的机场,变成全球上最干净的机场,她在日本国内被赞誉为“国宝级匠人”。

  日本对“匠工”的推崇,不是个别的猎奇现象,是发自内心的。在日本,技能型人才,一样可以过着体面地生活。这源于日本很看重薪酬制度的设计,注重其在民生方面的保障作用。

  在企业内部,各个岗位间的工资差额,不会很悬殊。不管你是“劳心者”还是“劳力者”,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大家差距并不大。

  在日本听到这样一个说法,步入职场之后,企业会按每月增加约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0元)的节奏给员工加工资,一般加到50岁左右停止。有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也有加到60岁。

  所以在日本,处于哪个年龄段,就有一个大致的工资范围,各行各业,相差不多。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是我没法进一步去核实。不过我知道,能够反应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日本一直是全球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这个系数越低,越接等。

  到了施工环节,日本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叫“工务店”。他们工程承包的范围,基本就是工程的全部内容,我们国内那种业主方直接发包的情况不多见。

  实施工程单位的选择,招标形式为主。施工单位中标的主要的因素,也是工程报价和实施工程技术、经验等,这个跟国内的区别不大。

  这里说的建造成本,内容有了室内的装饰、室外的景观和机电设施采购等,基本能满足“拎包入住”的要求。国内俗称“硬装”配置适当“软装”,已能满足酒店开业。

  在日本,已经全部实现精装修交付。你在买房的时候,开发商会把精装修的图纸给你看,有可选菜单,也会有实体样板房供参考。

  日本施工的工艺标准比较高,对待每个施工环节都力争精益求精。前面说过,这跟整个国家对匠工的推崇不无关系。

  施工现场尤其重视安全文明施工,岗前安全培训及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的投入都很到位。

  工务店会提供工程计划,批准后严格执行。我的个人感觉是,日本工程从开发到施工,都有很成熟的模式。

  或许全世界的工程管理都有其相似之处,工务店或分包,也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你的管理纰漏进行索赔,有时也会针对合同约定不清晰之处反复扯皮。

  我的观点就是,别去强调甲乙方关系,合约一旦成立,就是合约关系。比照约定的责权利,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它的定位,就是保留完整的历史风貌和古文化建筑。所以有种说法,你来到京都,就能看见我们唐代长安的缩影。

  我在这里见过的最大的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也不会超过六、七万平方米,还是位于郊区。

  这里的工程,更适合用“微改造”来形容。这个特点和经验,其实恰好可以为上海,这类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存量时代”的城市所借鉴。

  你走在传统的町屋区,会让你有几分恍惚,因为跟上海老城区的街巷里弄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这里,会让你感到更整洁、更有序。

  近五六年来,我国游客数量占据了赴日国外游客近半,这样让我们有更多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老邻居”。我相信,唯有交流才能交融,增进了解与互信。

  我曾经跟中介Z先生聊到“失去的二十年”这一个话题。这个时段,恰好是他来日本学习,工作生活的20年。从他切身的感受觉得,这个二十年,不能简单地用“失去”来概括。

  他更愿意把这理解为,90年代初的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如若真是这样,不能不说这也算是一件幸事。

  不过他坦言,当前,这场疫情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从投资药妆店,跨到不动产领域。

  本来在东京奥运会之前,他加码了民宿、酒店、餐饮等行业。因为他看好随之而来的旅游业的再次井喷,这跟我们进入日本的理由一样。

  没想到这场疫情,日本付出了奥运会延期的代价,许多人也随之踏空节奏,步履艰难,前景不明。

  我们国内,春暖花开的武汉终于解封重启,而尚处冰封的绥芬河,却又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疫情初期,日本群马县太田市捐赠给上海嘉定的抗疫物资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愿疫情平息,嘉太平安。

首页
电话
联系